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
纪念建国、建院、建大连化物所建所70周年
1980-1982我作为德国洪堡学者,在西柏林弗列茨-哈柏研究所(FHI)做以太阳能转化为背景的半导体光电化学研究,合作教授是时任所长H.Gerischer教授,他是国际学界公认的半导体光电化学领域的先驱。
期间,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(EPFL)的M.Gratzel教授来访。当时他已经是国际上比较有名的开创染料光敏电池的研究者,在交谈中,他得知我们在1978年就开始了固体半导体和金属有机络合物进行光解水制H2的研究,而且提出了由Pt/TiO2固体催化剂和联砒啶釕光敏络合物结合,组成杂化催化体系,使光解水产氢量子收率有明显提高,结果已在我国“太阳能学报”1980年创刊号上发表。他对此十分有兴趣,认为同他的某些思路有相通之处。遂于1981年末,邀请我去洛桑访问。
他的研究组人员大都来自瑞士、德国、法国、日本、印度等诸多国家的年轻博士,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国际化团队,给我以极深印象。在访问中,他告诉我,拟派一位刚毕业的博士P.Brugger 到我课题组做半年博士后研究(由瑞士联邦提供资助)。当时我又惊又喜。惊的是中国国内高考制度、研究生制度恢复不久,首批博士最快也要到1985年才能毕业,至于博士后远未提上日程,当时国际交流也多是三五天的短期讲学访问,我们能开这个先例吗?喜的是我们和M.Gratzel教授可以在同一频道上对话。我应当试一试。
感谢改革开放,感谢中国科学院和化物所领导的开明。经过两个多月的书信和电报往来,终于批准了P. Brugger 博士(和他的女友)于1982.05-1982.12到化物所进行半年的合作研究。
如何接待,对我们是一件不容易的事。在研究思想、内容、基本实验设备以及语言交流等方面,我们已具备较好的条件;但日常生活的硬件设施与国外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。我们只能在化物所的第一宿舍(研究生宿舍)安排了房间,卫生间是第一宿舍男女共用的,没有淋浴设施,厨房也是共用的,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卫生间接了一个自来水淋浴喷头,哪里有热水呀!但让我们佩服的是这两位年轻人一点也不娇气,能包容忍受这样的生活条件,还乐呵呵地和我们一起度过了半年。
1982.10大连化物所506全组与Brugger博士(前排中)
Brugger博士思想活跃、动手能力很强,满腔热情同大家分享他的知识和经验。课题组(506组)的同事们很喜欢和他交谈,提高了大家的外语口语能力,活跃了组里的学术气氛。他制作了胶态Pt/TiO2体系,增加了催化剂吸光能力,使光解水产氢收率有了较大的提高,同时又开展了TiO2和Pt/TiO2电极和还原态甲基紫精之间界面电荷转移的研究,所获结果在第五届国际光化学转化与太阳能转化会议上宣读。期间,他还参加了改革开放后,化物所首次在大连棒锤岛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---首届中日美催化会议。他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,看到了这个古老国度的科学家们,对国际学术交流的热忱,见证了他们进行科学前沿研究的能力。他的女友伊琳娜受邀大连外国语学院,担任法语教学,得到校方和师生的好评。
半年很快过去,1982.12初,他离开大连将赴美国硅谷IBM公司继续深造。告别聚会上,他深情地说:“短短半年,他感受到了中国同事的真诚,收获了友谊,506组是一个团结友爱的、有活力、有潜力的集体。他也很喜欢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,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……”
这就是大连化物所最早接受的第一位“博士后”的一段故事!也是中国科学院、大连化物所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一个真实写照!
后记:
2011.08.24,已成为国际著名的染料光敏太阳能电池(Gratzel电池)大师的M.Gratzel教授,在北京接受中国科学院颁发的“爱因斯坦讲席教授”称号,并来化物所讲学访问。我和他又见了面。谈起30年前的这段我们能“勇敢”先行一步的往事,心情是很愉快的。科学合作无止境,科学家之间友谊长存!让我们彼此祝愿吧!
2011.08.24瑞士Gratzel 教授(左)与中科院院士大连化物所
李灿研究员(右)和李文钊研究员(中)亲切交谈
李文钊 写于2018-07-16
作者简介:
李文钊 大连化物所研究员(退休),德国洪堡学者(1980-1982),曾任大连化物所副所长(1983-1994)。